自1953年首版《中国药典》诞生至今,这部凝聚中国医药智慧的国家药品标准已走过70余年历程。从初建框架到与国际接轨,从传统经验到现代科技,药典的每一次修订都见证了中国医药事业的跨越式发展,更成为保障药品安全、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石。
奠基:首版药典开启科学化征程
新中国成立之初,百废待兴。1950年,卫生部牵头组建第一届药典编纂委员会,孟目的、汤腾汉等药学专家以“民族化、科学化、大众化”为目标,历时3年完成首部《中国药典》(1953年版)。该版收载化学药、中药、生物制品等531个品种,虽未涵盖中药成方,却为现代药品标准体系打下根基。1957年,首部增补本的发布,标志着药典动态修订机制的初步形成。

1963年版药典首次分为一、二两部,开创中药与化药分列的先河。一部收录中药材和成方制剂643种,首次明确中药的“功能与主治”,填补了传统医药在现代标准中的空白。二部化学药增至667种,新增“作用与用途”项,强化临床指导意义。这一版不仅回应了“重视中药”的社会呼声,更推动中医药标准化迈出关键一步。
坚守:动荡年代的传承与突破
受特殊历史时期影响,药典修订一度停滞。1972年,国务院批复恢复药典委员会,1977年版药典在艰难中诞生。该版收载品种达1925种,中药占比近60%,并首次纳入少数民族药材,彰显对多元医药文化的保护。尽管受限于技术条件,但药典委员会通过全国协作完成起草任务,为后续版本积累宝贵经验。
规范:法治化与国际化并进
1985年,《药品管理法》实施,明确药典的国家标准地位。同年发布的第四版药典首次设立10个专业组,引入“省所起草、交叉复核”机制,标准制定更趋严谨。1990年版则首次出版英文版,推动中国药品标准走向世界。90年代,随着药典委员会划归国家药品监管部门,药典编制逐步纳入法治化、国际化轨道。
革新:现代科技赋能质控
21世纪以来,药典迭代显著加速。2005年版首次将生物制品独立成三部,引入药品杂质分析、细菌内毒素检查等国际通行的安全性指标。2010年版全面应用色谱、光谱等现代分析技术,收载品种猛增至4567种。2015年版更开创性设立四部(通则与辅料),将药用辅料质量控制提升至新高度。
引领:对标国际,守护创新
2020年版药典首次提出“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”理念,强化从研发到使用的全过程质控。收载品种达5911种,其中中药标准注重野生资源保护,化药对标ICH国际指南,生物制品新增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。2025年版(第十二版)进一步扩大至6385种,新增药包材专业委员会,实现ICH Q4B指导原则全面转化,中国标准与国际“并跑”态势日益凸显。
背后的力量:一代代药典人的坚守
从最初49名委员到如今457名专家团队,药典委员会结构持续优化,院士、临床专家、企业代表共同参与。标准制定过程坚持“开门编药典”,通过公开征求意见、课题委托研究等方式汇聚行业智慧。70年间,《临床用药须知》《药品红外光谱集》等配套丛书的出版,更构建起以药典为核心的全方位标准体系。
未来:以标准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
当前,中国药典已从“跟跑”迈向“领跑”。面向未来,药典将继续以“科学性、先进性、实用性、规范性”为原则,加快创新技术应用,强化风险防控,助力中医药传承与国际认可。正如2025年版编制大纲所言:“让每一粒药、每一支剂都经得起科学检验,为健康中国贡献标准力量。”
一部药典,半部中国医药发展史。它不仅是技术规范的集合,更是几代医药人守护生命的承诺。期待《中国药典》继续书写新的篇章,为全球健康治理提供“中国方案”!